订阅
白癜风的病因 2022年冬天或比夏天更难熬?科学界证实:“三重拉尼娜”可能会来 刚刚迈入早秋,北方的天气就迎来了大面积的降温。 拿河南部分地区来说,夏天的衣服还没来及收拾,转眼间就得穿“冬衣”了,温度普遍直降15度以上,夜晚的最低气温只有14度左右。 这和半个月前40多度的“极端高温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就连中科院的专家也出来发文预警,今年的气象变化确实是非常“罕见”。 我们虽然熬过了一个非常难忘的夏天,但更可怕的“寒冬”或许还在后面。 “拉尼娜现象”的科学释义是指:“太平洋中东部区域海水异常变冷”。 一般来说只要气象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出现在海洋上,那么濒海区域或者近海区域都将会迎来大面积的降温,科学界会通俗的把这种天气称之为“冷冬”。 不过拉尼娜现象属于地球气象变化中正常的环节,正因为有这样冷热交替的气候成因,才得以让季风、海信等其他自然力量发挥作用。 所以冬季出现拉尼娜现象并不罕见,可麻烦的是,今年的拉尼娜现象似乎有点不同。 国际气象学界一直紧密关注着全球的气候变化。 4月份出现“副热带高压”苗头的时候就有科学家预测,今年的温度变化可能要走“大开大合”的路线,果不其然我们迎来了一个可以把“潘阳湖”晒干的炎热夏季。 不过彼时科学界还没有发现太平洋水域有明显的温度变化。 直到5月底的时候,美国耶鲁大学气象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才发现太平洋季风区的“水温异常”,这样一来今年入秋以后大概率是要出现拉尼娜现象。 如果仅仅是如此那还不至于让人太担心,问题就在于我们刚刚从极端高温的气候中走出来,接踵而至的就是拉尼娜低温。 拉尼娜现象本身就是对“厄尔尼诺高温”的矫正。 陆地出现这么大规模且持续时间如此之久的高温,导致太平洋水域的温度一直在下降,已经突破了正常年份里的温度阈值。 科学界按照数学逻辑推测,今年的拉尼娜威力大约是往年的“三倍”,简言之就是我们说的“三重拉尼娜现象”。 如果未来三个月没有其他的气象变化,我们有75%的概率要迎来一个近15年不曾遭遇过的寒冬。 炎热固然会带来很多问题,但地球的温度变化本质上必须要维持一个平衡的中间点,不然极端的寒冷带来的破坏并不比高温更小。 好在冬季是大部分动物、植物休眠的季节,除了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影响,地球上其他物种还是能够应付寒冷季节的,只要持续的时间不长就可以。 我们最需要担心的还是如何应对人类自己的困境。 很多人也很好奇,明明科学界整天都在叫嚷着“全球变暖”,为什么还会频繁出现寒冬这类的天气呢? 首先,根据气象局的数据显示,全球变暖的情况一直都在发生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。 近15年来冬季温度相比以前无论是在持续时间还是低温变化上都符合“全球变暖”的预判,许多大江大河在冬季甚至都无法结冰成型了。 其次,不管是拉尼娜现象还是厄尔尼诺现象,归根结底都是地球温度上升、臭氧层减少造成的,这是一个主要原因。 拉尼娜现象仅仅是全球变暖的“表象”,它意味着脆弱的地球生态变得越来越不稳定,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点,眼前这些“小波折”在地球漫长的生命史上简直不值一提,但是爱护环境、呵护地球并不是要保护地球,而是为了守护人类自己的未来。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